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1申报单位概况
1.1.1申报单位:温州市**态陵园开发有限公司
1.1.2项目负责人:**
1.1.3联系电话:**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选址位于温州市****。
1.2.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一期用地面积** m2,(折合约*亩),生态陵园总建筑面积*m2其中业务接待区*m2,(咨询处*m2,洽谈室* m2,财务处50 m2,葬品销售间200 m2,休息厅50 m2)骨灰安放区*m2(骨灰安放间* m2,祭祀堂600 m2,过期骨灰库300 m2),行政办公区120 m2,辅助用房100 m2(机房60 m2,卫生间及库房40 m2)。规划安放骨灰格位*个。
1.2.3项目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年,即2018年*月至*月。
1.2.4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万元,预留维护经费*万元。
资金来源: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1.3项目编制依据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
1.3.2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
1.3.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3.4国家发改委令第21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
1.3.5《公墓和骨灰寄存建筑设计规范》(JGJ/T397-2016);
1.3.6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著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1.3.7《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
1.3.8《浙江省公墓管理办法》;
1.3.9《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的意见》;
1.3.10温殡改办(2017)5号《温州市2017年度县(市、区)殡葬改革工作目标考核细则》的通知”;
1.3.11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目前殡葬业的弊端
2.1.1.1浪费土地资源
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已由解放初期的30亩减少到1亩左右,人口的爆炸和城市的扩张以及生态失衡导致的水土流失和不断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在这种形式下,历史遗留与不断增加的土葬墓地占据近2%的土地资源。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多方关注。
2.1.1.2破坏生态环境
传统殡葬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大量土地荒漠化、青山白化日益严重;二是毁坏山林,增加山林火灾隐患。生态线就是生死线,一旦生态环境的破坏超过了底线,我们将面临生存危机。自然灾害,生态失衡不断让人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国原本生态环境脆弱的条件下,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到了社会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地步。因此,殡葬浪费土地资源、的现状急需改变。
2.1.1.3缺失文化艺术
在我国的殡葬文化里,是不乏文化艺术的。经典的祭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吾女汝南况志》,陆游的《示儿》,历史上经典挽联、墓志铭、遗嘱等,可惜都被束之高阁,鲜为人知。从艺术的角度,皇家陵园和贵族陵园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极致的经典,可惜未能普及位大众殡葬文化艺术。无论是传统的土葬公墓,还是现代的火葬后骨灰存放处,除了标志性文字之外,很少有文化艺术存在。
2.1.2殡葬业改革的必然性
2.1.2.1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我们的祖先在荒凉的墓地已长眠几千年,如果说以前是由于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所致,那么当今社会,这再也不是借口。一个民族如果不及时确立的文化本位,可能沦为没有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孤儿。为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本位的核心价值观,让民族文化通过血脉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资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加大殡葬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2.2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的发展应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老百姓的角度讲,人们都希望能将自己逝去的亲人安厝在环境优美,人文气韵浓郁的圣洁之地,不让宗陵再荒凉下去,同时能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2.1.2.3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城市化扩张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被破坏得满目疮痍,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生态建设是每一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国家把治理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策来实施,就是要从每一个投资项目上予以保证。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决定着本地区人口的生存状态和经济发展状态。
2.1.3拟建项目与相关规划、产业政策的关系
2.1.3.1符合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支持公共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和墓地建设。”本项目为公益性公墓,因些符合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
2.1.3.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016年2月9日,民政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保障群众基本安葬需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绿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新建和改造农村公益性墓地,严格执行墓位占地面积规定,提高集约化、生态化安葬程度。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
2.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2.2.1是促进社会文明及提升殡葬文化的具体行动。
随着瓯海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乡面貌的不断改善,建设一座风景优美、设施完善的生态地宫陵园项目可以成为瓯海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通过公墓建设,规定埋坟范围,逐步迁移坟地,促使瓯海的殡葬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运作。
2.2.2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丧葬消费是一种精神消费,由于其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它易与封建迷信的风俗习惯连在一起,产生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哭、闹、烧纸钱等,这就需要殡葬工作者去引导,用先进、科学、文明的丧葬理念取代愚昧、落后、迷信的丧葬观念。因此,公益性公墓建设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2.2.3是满足群众殡葬需求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生态陵园的环境需求也越来越高。根据温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市常住人口921万人,2017年死亡人口为4.6万人,随着人口的增加,老龄化压力陡增,但墓地供应未能同步扩张,供需矛盾越发突出、缺口不断暴露。温州市大罗山赤云寺生态地宫陵园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墓地的利用率,有效缓解我市墓地供求紧张形势。
第三章 项目选址、建设条件及土地利用
3.1项目选址
根据项目功能需要,选址位于*。该地块远离人口聚居区,邻近千年古刹——赤云寺,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交通便利,也是周边百姓代代相传的风水宝地。
3.2建设条件
3.2.1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是温州市四大城区之一,东接龙湾区,南连瑞安市,西界丽水青田县,北邻鹿城区,全区面积466平方公里,辖1个镇、1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区内交通便利,104国道、温瑞大道、高桐公路贯通南北,瓯海大道、温瞿公路横跨东西,金丽温、甬台温高速公路和温福、甬台温、金丽温铁路交会其中,是连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重要交通枢纽。201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31.91亿元,同比增长8.9%;财政总收入5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2亿元,分别增长10.4%、12.1%,增速名列全市前茅;限上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亿元,增长15%,两项增速均居全市第一;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521元、28062元,增长8.3%、8.2%。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较好地完成了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荣获全市考核优秀县(市、区)。
3.2.2自然条件
3.2.2.1水文气候
(1)水文:
瓯海境内有温瑞塘河和汇昌湖两大水系,大小河流152条,主河道17.27公里,主干支流36.09公里,一般支流345.14公里,河床宽度15至100米不等,水深1.5米至6米之间,于吴淞高程5.0米时,河道蓄水总量达6500万立方米。
(2)气候
本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区,风速风向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处于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下盛行偏北风,风速较大,天气以晴冷为主。春季冷高压势力开始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渐增强北进,锋面气旋活动频繁,风速大,风向多变,天气开始逐渐转暖,降水增多,形成春雨。春末夏初,冷热气团相当,形成静止锋,产生连绵降雨,俗称梅雨。夏季由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天气炎热,降水较少。
3.2.2.2抗震设防
根据地震区划分带,本地区属东南沿海二级地震区,地震强度和频率较弱,远场地震波及影响是本地区的主要震害特征之一,接近三级地震区。本项目根据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建筑物按设防烈度六度进行抗震设计。
3.2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参照相邻区域的工程地质情况,本工程场地在勘察范围内未发现有暗塘、暗浜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分区图,瓯海为地震基本烈度6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场地20m埋深内地基土多为淤泥及淤泥质土,场地与类型为软弱场地土,场地类别可定为Ⅲ类场地。
总体而言,本项目的建筑物无大荷载单体,在正常运行中也无大的动荷载等,因此本项目无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全文共13章,70页, 代写陵园可行性报告,咨询电话 18006699688
|